肉桂和桂皮的区别在哪里(5种听名字总搞错的中药)

  1、干姜和生姜


  很多人误以为干姜就是晒干了的生姜,包括很多中医都也会搞错。


  其实,干姜不是晒干的鲜姜、生姜,而是用母姜(老姜)做的。


  生姜种到地里,旁边会生出很多新的生姜(子姜)来,原来那块就成了母姜,非常老,非常辣。


  两者的栽培过程也不一样。


  生姜栽培过程中,需要三天两头培土,所以通常长得快,根茎很长,非常鲜嫩。但它的内在成分积累不够,即使晒干了,分量也很轻。


  

肉桂和桂皮的区别在哪里(5种听名字总搞错的中药)


  干姜则是不培土,直接把根茎暴露在土表,它就不生长了,内在不断积累,晒干了体积也不怎么减少,质地很沉。


  

肉桂和桂皮的区别在哪里(5种听名字总搞错的中药)


  干姜


  干姜热性非常强,比生姜强很多,可以温中散寒,配伍附子回阳救逆。有句话叫“附子无干姜不热”,足见其热性,这不是把我们平时做菜吃的生姜晒干就能做到的。


  但生姜可以止呕,还能够发散风寒,因此更多用于表证。干姜则更多用于里证,没有明显止呕作用。


  有句话叫,姜是老的辣。这个老姜,就是干姜。就像人一样,老年时比年轻时更沉稳,积累也更多,做事也更老辣。


  2、肉桂和桂皮


  桂皮和肉桂,因为外形相近,功效相近,总容易被搞混。但其实,入药的多是肉桂,食物里放的一般是桂皮。


  从源头来看,两者虽然都是樟科植物家族的,但肉桂是肉桂树的树皮,桂皮是天竺桂、阴香、细叶香桂、川桂等的树皮。


  从外貌上看,两兄弟虽然长得像,但其实还是有区别的——肉桂厚,桂皮薄。


  肉桂厚0.2~0.8厘米,桂皮厚0.1~0.2厘米。肉桂表面灰棕色,有些粗糙;桂皮外表面黑棕色至黑褐色,颜色比肉桂深。


  

肉桂和桂皮的区别在哪里(5种听名字总搞错的中药)


  其次,气味也可以区别,肉桂气味更浓,桂皮相对气味淡一些。


  最重要的是,肉桂热性、药力都强于桂皮,肉桂有补火助阳,引火归元,散寒止痛,活血通经的作用,可以用于阳痿,宫冷,腰膝冷痛,肾虚作喘,阳虚眩晕,目赤咽痛(虚火上炎了),心腹冷痛,虚寒吐泻等寒性较重的病症。


  各类型的肉桂


  而这些作用桂皮是很微弱的的。但桂皮可以暖脾胃,所以做菜做汤用桂皮。


  如果误把桂皮当肉桂,可能该治的病就没效果;如果误把肉桂当桂皮,药力就太过了,副作用就多了。


  3、葛根、野葛和粉葛


  葛根有两个品种。


  近代使用葛根,常使用一种色白、纤维少、粉性足者,称之为粉葛。


  另一种色灰黄、纤维多、粉性差者为野葛。


  

肉桂和桂皮的区别在哪里(5种听名字总搞错的中药)


  左:粉葛;右:野葛


  有人认为粉葛作用优于野葛,其实并不对。粉葛质量好,多是作为食物更优,但用药的效果却次一些。现代研究也表明,野葛的有效成分总黄酮含量比粉葛要高一些。


  葛根能解表退热,在温热病和风热感冒时可以用,特别是感冒时出现脖子和肩背僵硬麻木疼痛(项强),这些情况都是用野葛效果比粉葛好。


  所以,临床不应片面强调粉性足的“粉葛”入药。


  4、淡竹叶和竹叶


  明代《本草纲目》以前所记载的淡竹叶,是木本植物淡竹的叶子,也就是现在的中药——竹叶。


  而现代用药的淡竹叶,是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的草本植物淡竹叶的茎叶,才是现在的中药——淡竹叶。淡竹叶这种植物,只有三四十厘米高,与几米高的竹子完全不同。


  

肉桂和桂皮的区别在哪里(5种听名字总搞错的中药)


  淡竹叶


  

肉桂和桂皮的区别在哪里(5种听名字总搞错的中药)


  竹叶


  竹叶与淡竹叶,虽然名称、来源有不同,但作用相近,都能泻心火、清胃热、利小便。


  竹叶泻心火、清胃热、除烦热作用略强,淡竹叶清热、利小便作用略强。


  近现代以来,由于竹叶方便好取,没有利润可图,现代药房大多数用淡竹叶代替竹叶。但尊古法的医生,仍然会选择用竹叶。


  5、白附片和白附子


  白附片和白附子仅一字之差,但却是两种中药,两者没有关系,千万不要混淆。因为两种药都是有毒的,而且毒性还不一样。


  白附片是附子的一种炮制品,附子是是毛茛科乌头的子根,是一味大热的中药,可以回阳救逆,散寒止痛,温一身阳气。


  

肉桂和桂皮的区别在哪里(5种听名字总搞错的中药)


  右:白附片


  白附子又叫禹白附,也是有毒的中药,是天南星科独角莲的块茎。历代本草记载的是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块根,称关白附,但也不是附子。


  

肉桂和桂皮的区别在哪里(5种听名字总搞错的中药)


  白附子


  白附子可以燥湿化痰,祛风止痉,能用于头风头痛,和附子功效完全不同。


  最常用的就是用于面瘫的一个方子——牵正散,里面用到了白附子,用于面瘫、中风引起的口眼歪斜。


  为什么黄药师反复提醒这两种药千万不能搞错呢?因为附子和白附子这类有毒中药,用好了、用对证了,即使是没有炮制,也能药到病除而没有毒副作用;用得不对,要么量大中毒,要么量小达不到效果。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208650658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awk88.cn/1393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