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交媒体上,关于“95后女生开店雇老妈”的话题引发热议。事情发生在南京,所谓的“95后女生”,其实是一名大四的学生。女生叫沈璐璐,自己攒钱开了一家服装店,并让母亲帮忙,同时还给发工资。按照她的说法,母亲过去的工作是给别人洗碗,还生过冻疮,自己特别心疼,就让母亲来这里“帮忙”。
对于这样的一件事情,人们习惯于将其归类到“孝人孝事”中。可实际上,这样的事情之所以能引发众多讨论,更深层次的原因,缘于沈璐璐的“独立”。当然,人们惯常谈到的“独立”,基本上指代“经济独立”。至于,行为是否独立,思想是否独立,好像都是基于“经济独立”在衡量。因为,从众多年轻人的“吃相”来看,能“经济独立”的年轻人并不是很多,这或许才是“95后女生开店雇老妈”触动人心的地方。
国内的年轻人,不管是上大学所需花费,还是找工作所需花销,大多数情况下,费用都是父母在承担。甚至,随着生活成本的激增,婚恋成本的加剧,很多年轻人长期陷入消耗父母的境地。这种情况下,绝大多数父母几乎没有任何反哺的期待。他(她)们唯一希望,就是“子女”能不消耗自己。
甚至,在市井小巷里,偶然听得谁家的子女能独立过活,不消耗父母,都会被奉为一种“正能量”。过去的老观念中,人们强调“养儿防老”,可这种观念基本已经被残酷的现实彻底摧毁。一方面,子女的生活也不怎么乐观,父母不太愿意因为自己,让子女为难。另一方面,养老的途径越来越多,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逐渐成熟,也在加剧父母的自养决心。这就导致,反哺式的亲缘关系越来越少。
坦白讲,子女要是有足够的能力自给自足,绝大多数人还是愿意反哺父母的。这实际上与“孝不孝”无关,而是人性中本该有的品质。而绝大多数时候,这种品质被贫穷扼杀。实际上,就现在而言,人们谈“孝顺”,基本就是在讲一种亲缘态度,至于奉养或不奉养父母,边界越来越模糊。
当然,这也与传统的亲缘关系中,能量传递的方向有关。从古至今,我们的亲缘关系中,都是“往下亲”的模式。三五代之内,“隔代亲”有时候更甚。这实际上,也为长辈不消耗晚辈定下一道原则。当然,古代社会中,社会保障相对不完善,很多长辈就不得不依附晚辈反哺为生。为让社会的秩序良性运转,人们自然就会鼓励和表扬奉养的行为,这也就是为何谈“孝道”,古代社会更重视“奉养行为”。
事实上,就现在的很多农村的家庭中,只要子女给父母一口饭吃,那怕态度差一些,也会被理解。甚至,在乡间的评价中,依旧会被当作孝子。而这种模式,依旧是建立在老人无一点经济能力的情况下。当然,但凡老人有点经济能力,孝顺的范畴自然就会上升到“态度层面”,这或许是人类文明的使然。
不过,就“95后女生开店雇老妈”的模式中,已经超越简单的奉养层面。一方面,作为子女经济上已经独立,不再消耗父母;另一方面,作为子女为让母亲不受苦,甘愿为其改变现状,算得上是一种“解救”。而这两个方面的“孝”,是当下很多年轻人“难以做到的”。
当然,有的人是确实无力做到,只能自保;有的人是能做到,也不会轻易伸手。从效果上而言,或许无差别,但人们还是会对后者产生一些批评和抵制。实际上,就“孝道”而言,本来就是宽泛的。从内涵和实践来看,也是在变化和丰富。
物质匮乏的家庭中,反哺吃喝就是孝;物质丰腴的家庭中,态度和善就是孝。甚至,不同人对于“物质反哺”和“态度和善”上也有不同要求,这些本来就没有定数和具体尺度。但这却不代表人们对“孝”本身没有需求。
从某种层面上,“孝”本身也是双向的践行。对于长辈而言,晚辈对自己尽孝,算是对过去生活的积淀的一种反馈层面的认定;对于晚辈尽孝而言,算是对自己过去成长过程积极的响应。总之在“孝”的践行当中,彼此都算一种自我实现。而这种自我实现,不管是物质层面的,还是精神层面的,最终都将升华为一种亲情,彼此传递。
这也就是为何,当沈璐璐的母亲接受采访时会“喜极而泣”,沈璐璐在面对采访时会自然流露出自信和灿烂的笑容。表面来看,是沈璐璐在反哺她的母亲。可实际上,她作为孝行本身的实施者,也在建设自己的人格。
当然,随着社会关系逐渐趋于原子化,“亲缘关系”的链条将越来越简单。晚辈就是指子女和子孙,而长辈也就是父母和祖父母。而孝道本身,也将逐步趋向一种“不消耗”的双赢模式。而这种模式的建立基础,就是晚辈们要逐步自立起来,而非依靠长辈的资源和关系寄生于生活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awk88.cn/388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