鼎的最初用途是什么(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及发展历程)

  

鼎的最初用途是什么(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及发展历程)


  清道光二十三年(公元1843年),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农民董春生在地里取土时,意外发现了“海内三鼎”之一的毛公鼎。凭借鼎身499字的超长铭文,跻身“中国十大青铜器”之首。


  当人们关注铭文的同时,忽视了鼎由炊具变成重器的励志之路。


  

鼎的最初用途是什么(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及发展历程)


  脱胎于炊具


  新石器时期,人们的烹饪方式以火炙和石燔为主。


  宋朝谯周《古史考》中考证:“及神农时民食谷,释米加于烧石之上而食。及黄帝始有釜甑, 火食之道成。”


  传说,黄帝最早铸鼎。《史记》记载:“黄帝采首山铜,铸鼎于荆山下”,“作宝鼎三,像天、地、人”。


  《说文解字》注释:鼎“三足两耳,和五味之宝器也。”它的出现,结合了盛器、餐具和炊具等功能。堪称伟大的饮食革新。


  《周易·象传》记载:“鼎, 象也。以木巽火,亨饪也。圣人亨以享上帝,而大享以养圣贤。”


  《说文解字》亦载:“鼎, 象析木以炊”。鼎身炖煮,鼎下烧火,既能烹制主食,又能煮熟肉食,奠定了华夏民族以米为主、以肉为辅、以蔬果为补充的饮食结构。


  

鼎的最初用途是什么(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及发展历程)


  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,鼎由青铜代替了陶制,鼎身、鼎足、鼎耳三者融为一体,美观大方,纹饰多样,古朴稳重。《周礼·考工记》认为:“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。”


  科实研究表明,制鼎的青铜中,铜占85.71%,锡占14.29%,完全符合文献的记载。


  时至唐朝,鼎食依然风靡。李世民长子的李承乾“作八尺炉,六隔大鼎,募亡奴盗民间马牛,亲临烹煮,与所幸斯役共食之。”


  研究表明,成年人每天应该摄入50—75克的肉类,用来维持生命。


  

鼎的最初用途是什么(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及发展历程)


  究其原因,肉类中富含蛋白蛋、脂肪、氨基酸、维生质和微量矿物元素等,其中有赖氨酸、苏氨酸、蛋氨酸、苯丙氨酸等8种氨基酸是人体无法自行合成,而且是必不可少的。


  恩格斯在《自然辩证法》中强调:人类“最重要的还是肉类食物对于脑髓的影响, 脑髓因此得到了比过去多得多的为本身的营养和发展所必须的材料, 因此它就能一代一代更迅速更完善地发展起来。”


  鼎作为烹制肉食的炊具,其地位自然受到华夏民族的推崇和尊重。


  

鼎的最初用途是什么(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及发展历程)


  起势于礼器


  最先将鼎和国家联系起来的人是商朝的伊尹。他观察“鼎中之变”,善于“调和鼎味”,“负鼎俎,以滋味说汤,致于王道”。


  在饮食活动中,礼仪规范显得尤为重要。《礼记·礼运》载:“夫礼之初, 始诸饮食。”礼仪的目的是“尊让契敬”,而鼎起到了“明贵贱, 辨等列”的作用。


  西周时期,出现了列鼎制度,体现出严格的等级差别。


  《周礼》、《仪礼》、《礼记》均提出:“天子可享用九鼎八簋、诸侯七鼎六簋、大夫五鼎四簋、上士三鼎二簋、下士一鼎一簋。”地位不同,使用的鼎也不一样。


  按照地位的高低,享用的鼎要么尺寸有大小之分,要么相同的鼎数量上依次奇数递减。奇数的鼎和偶数的簋相结合,体现“鼎俎奇而笾豆偶, 阴阳之义也”的传统观念。


  先秦时期,统治阶级往往用祭祀加强自身的权力。


  《左传》指出:“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”祭祀时,盛放祭品的鼎往往赋予了神圣使命,具有通灵和祈祷的作用。正因如此,鼎摆脱了炊具的束缚,跻身为更为重要的礼器。


  

鼎的最初用途是什么(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及发展历程)


  发展于神器


  相传,“禹收九牧之金,铸九鼎”,一鼎代表了一州,九鼎象征着九州,是君王统治国家的权力符号。鼎在国家机器的运转中,充当了“承天体”和“胁上下”的中间媒介。


  开头提到的毛公鼎,用铭文歌颂了周王布施德政、文治武功和恩赏大臣的功绩。


  认识到鼎的特殊价值,各路诸侯“得之则据大统, 名正言顺, 故莫不有欲存焉”。


  先秦时期,鼎的传承意味着权力的更迭。公元前606年,楚庄王借攻打洛阳附近陆浑戎之机,陈兵洛水,炫耀武力。周定王的使者王孙满受命劳军。楚庄王旁敲侧击地打听九鼎的“大小轻重”。


  

鼎的最初用途是什么(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及发展历程)


  

鼎的最初用途是什么(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及发展历程)


  王孙满对楚庄王僭越礼制的行为深感厌恶,他义正词严地说:


  “(夏)远方图物,贡献九枚,铸鼎象物……桀有昏德,鼎迁于商……商纣暴虐,鼎迁于周。……周德虽衰,天命未改。鼎之轻重,未可问也。”


  一番话不但突显了鼎的权威和崇高,又对楚庄王给予了强有力的回击。此后,“问鼎”成了夺取政权或企图篡位的代名词。


  公元前249年,秦庄襄王攻灭东周,“其器九鼎入秦”。秦统一天下后,九鼎下落不明。尽管如此,在后世朝代和有识之士看来鼎“遇圣则兴”,称之为“九州神器”并不为过。


  实质上,鼎和王权紧密结合,为当权者执政的合法性提供了可靠的背书。


  

鼎的最初用途是什么(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及发展历程)


  成型于文化


  有形的鼎消失了,无形的鼎却在强化原有的精神内核,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和认可。


  三国时期,诸葛亮在《隆中对》里,进行了战略规划:“先取荆州为家, 后即取西川建基业, 以成鼎足之势, 然后可图中原也。”


  唐朝女皇武则天对鼎倍加迷恋:


  “夏, 四月, 铸九鼎成, 徒置通天宫。豫州鼎高丈八尺, 受千八百石;徐州高丈四尺, 受千二百石。各国山川物产于其上, 共有铜五十六万七百余斤”。“自玄武门入, 令宰相、诸王率南北牙宿卫兵十余万人并仗内大牛、白象共曳之。”


  足见鼎文化对君主和个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。


  诸多史籍文献显示,人们通常用“鼎运”、“鼎命”、“鼎祚”比喻皇位和国运。


  “鼎业”有帝王之位的意思,“鼎分”则是国家分裂,“鼎沸”表示社会动荡,“鼎气”借喻国家繁荣之兆,“鼎论”;


  “鼎味”是指治国之策和国政,“鼎迁”意味着国家覆没,“定鼎”说明王朝的建立。


  

鼎的最初用途是什么(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及发展历程)


  社会精英对鼎文化趋之若鹜,民间百姓同样跟风效仿。


  是身居要职的重臣,称为“鼎臣”或“鼎足”,宰相古称“鼎辅”或“鼎位”,名声显赫的人物叫做“大名鼎鼎”;


  掌握话语权的人又叫“鼎言”或“一言九鼎”,世家大族有“鼎族”或“鼎贵”的说法。


  总之,与鼎有关词语,自带满满的正能量。


  鼎,经历了炊具、礼器、重器和文化的演变,在古代历史上仅此一例。尧帝期望“克明俊德,以亲九族,九族即睦,平章百姓,百姓昭明,协和万邦”。


  鼎和在祭祀和政治活动中,契合了国家的发展需要,传承了民族的生存火种,延续至今,历久弥新。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208650658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awk88.cn/3543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