短视频后的下一个时代,除了短视频还有什么是风口

  

短视频后的下一个时代,除了短视频还有什么是风口?


  近几年,土味文化风靡全网。


  除了这些网络流行土味,还有一个地方,早早以味出圈,几乎成了土味的代言人。


  对,它就是东北。


  随着短视频的崛起,东北土味又迎来了新一波出圈。


  那么,东北的土到底从何而来呢?


  

短视频后的下一个时代,除了短视频还有什么是风口?


  东北“土潮”重回流量高地?


  近几年,“土味“文化可谓是非常火爆。土味文化各式各样,但其实大多数都与东北搭上了边。


  随着短视频的崛起,东北土味成了网络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,变成了另一种“潮”


  。


  早期东北土味网红的爆火,让东北文化也被打上了“社会”“土潮”的标签。


  “战马关公身上纹,掌声送给社会人”,火遍了网络的社会摇口号,最开始大多在东北摇滚蹦迪青年中流行。


  跟随音乐重复着动感的动作,偶尔加几个花手,开头还要说几句狠话,送给负心人。


  这股东北土味潮流慢慢在全国各地“生根发芽”,还衍生出了“西安摇”“青海摇”。


  另一土味——喊麦和社会摇一起奠定了东北在短视频时代的形象。


  “一人我饮酒醉,醉把佳人成双对”“抽烟只抽煊赫门,一生只爱一个人”,带感的伴奏加十分押韵的歌词又土又上头。


  

短视频后的下一个时代,除了短视频还有什么是风口?


  再到最近几年的神曲。


  《野狼disco》,塑料粤语加上自带东北文化输出的歌词。


  宝石将这首歌采用说唱的方式,加上陈伟霆的加盟,让这首土味神曲火出圈。


  还有频频登上热搜的东北土味生活。


  张同学以第一视角和第三视角呈现抓鱼,扒火坑,赶集等东北农村生活,带着满满的东北“土味元素”着实火了一把。


  

短视频后的下一个时代,除了短视频还有什么是风口?


  随着短视频走向下沉市场,自带“土潮”元素和喜感元素的东北味儿,正在野蛮生长。


  东北到底为什么和“土”绑定在一起?


  

短视频后的下一个时代,除了短视频还有什么是风口?


  东北,和“土潮”绑定?


  相比于短视频,东北的“土味“作为东北独特的文化,可是早早为人所知。


  许多传统土味元素都让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东北。


  比如纹身。


  其实许多地方都有纹身文化。


  首先我们来看看欧美米帅。


  再看看你的东北老哥!大金链子配纹身,再加上凶狠的眼神,就问你怕不怕!


  同样是纹身,为何东北老大哥的纹身却看起来比较“土“呢?


  相信大家从图片中也能发现,相对于外国青年小伙的纹身,东北纹身文化大都是以“社会大哥”为主。


  这就产生了视觉上的审美差异。


  其次,文化断代造成的认知偏差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。


  在中国历史很长一段时间,纹身是作为负面特征被记录下来的,这就导致很多的早期纹身文化和素材没能流传下来。


  而欧美国家恰恰相反,纹身在欧美等国家的发展时间更为长久。


  这就自然导致了技术、审美、文化等方面的落差,进而让我们直观的感受到观感上的差异。


  说起东北特色,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当属二人转了。


  东北二人转最早流行于乡土,直至被搬上春晚的舞台,才渐渐火了起来。


  

短视频后的下一个时代,除了短视频还有什么是风口?


  二人转的演员大多以农民的身份出现在人们面前。


  通常有着激情热烈、奔放洒脱的艺术特点,表现农事的生活百态。


  的确土,但是这种土,不是老土的土,而是乡土的土,是农村生活特点。


  这种艺术形式面向劳动大众,本来就会希望能够看懂的人越多越好。


  再者,二人转从形式上来说属于曲艺,表现方式就不那么正式,艺术魅力少了很多。


  习惯了城市繁华生活的人们,自然觉得这种表演形式自带土味。


  从影视作品到小品,再到张馨予戛纳红毯行,红绿大花布也当属东北土味元素之一。


  而这经常被人吐槽的红绿大花布其实是有历史原因的。


  

短视频后的下一个时代,除了短视频还有什么是风口?


  建国初期,人们的服装都走简单朴实的路线,颜色也都比较单调。


  放眼望去基本都是暗沉的深蓝、墨绿、黑色或者灰色。


  苏联领导人来华访问时,觉得这样完全展现不出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风貌,希望人们能穿上漂亮的花衣裙。


  于是政府提出了“爱国穿花布”的口号,于是,红绿大花布开始流行了起来。


  再加上中华民族本来就有着崇尚吉祥的传统,在红绿大花布上缝制传统吉祥图案就成为了主流。


  东北地理位置与首都相近,故深受其影响。


  

短视频后的下一个时代,除了短视频还有什么是风口?


  随着时代的发展,人们对穿衣方面有了更高的追求,但东北的不少人仍然穿着红绿大花布。


  但是,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,这些土味元素大都是由东北的草根人民传播开来的。


  于是,就有人说东北草根人民丑化了东北文化,才被冠上土味的标签。


  东北文化被丑了么?


  其实,不是东北草根人们丑化了东北的形象,而是由于文化发展的落差性让人们的审美差异被放大。


  东北草根人民只是展示了他们实实在在的土文化,而这也是东北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

  在20世纪初,东北作为重工业的发展之地,其现代化程度在全国一度处于领先地位。


  我们如今看到的东北“土味元素”实际上是那个时代下的流行产物。


  而到了80年代,在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浪潮中,沿海区域堪称一夜崛起。


  其文化发展也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加快,与世界的接轨。


  当然,时尚前卫也成了东南区域文化的标签。


  同一时段,东北的经济发展却遇到了瓶颈。


  经济体制转型举步维艰,在文化方面自然也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。


  这便造成文化的阶段性落差的现象。


  其次,不同地区宣传的差异性也是形成东北土味印象的重要原因。


  比如成都,成都没草根普通人吗?那为什么成都给人更多的是一种小资时尚的都市呢?


  因为成都人在自我宣传方面更多是展示成都城市的现代化,可以写歌,可以做视频,可以去摄影。


  这就让人们对成都的认知便是一个现代化的小资城市。


  相比之下,东北的宣传远不比其他城市现代化,在宣传东北新文化方面还不够好。


  甚至在宣传城市的时候,还在使用几十年前的“沈阳啊我的故乡”。


  因此,草根们的“声音很大”,渐渐地加深了东北的“土味”形象。


  

短视频后的下一个时代,除了短视频还有什么是风口?


  东北关于农村、农民生活的通俗类文化作品能够传播开来也是人民寻根的一种体现。


  “无意识集体原型”让大众在文化选择中有潜在的寻根取向。


  通俗地说,“无意识集体原型”是指人们对积累了千百年来祖先经验的问题,有着潜在的共同取向。


  

短视频后的下一个时代,除了短视频还有什么是风口?


  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,劳动人民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,祖先的经验得以遗传。


  这些经验在人脑中留下痕迹,作为一种潜在的无意识的精神遗产发挥着强大的影响作用。


  这就使大众在文化选择上有着一种潜在的取向, 即对农耕的、村舍的、乡土的文化的一种“寻根”意向。


  而在新时代,审美发生巨大变化,人们对东北这种文化的矛盾心理也随之而来,有了”东北土味“一说。


  

短视频后的下一个时代,除了短视频还有什么是风口?


  “土”与“雅”常常被对立起来,但在小印看来,这只是两种不同的文化风格。


  “土”是不同于“雅”的另一种表现形态,东北的“土文化”就是东北的特色。


  就像许嵩歌里唱到的,“俗的无畏,雅的轻狂”,道一曲雅俗共赏!


  各位inker们对东北“土味“有什么看法呢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~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208650658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awk88.cn/23371.html